2025.10.20 星期一 天气:晴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行动方案(2025—2027年)》(简称《方案》),这份被称为韧性城市“32条”的重磅文件,为未来三年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与城市安全韧性的提升绘制了清晰的路线图。
核心目标:数字赋能,构建可感可及的城市韧性
《方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到2027年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核心在于通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系统性地提升城市在应对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方面的预防、抵御、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最终助力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
重点任务解读,九大领域勾勒未来城市蓝图
《方案》提出的32条具体举措,可归纳为九大重点领域,每一项都与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要求对供水、排水、燃气、供热等生命线工程进行数字化改造和物联感知设备布设,实现实时监测与预警。这标志着城市“血管”和“神经”将全面升级,城市安全运行的感知能力将得到质的飞跃。
车路协同与智慧交通:明确以智慧多功能杆为载体,推进道路基础设施智能化,支撑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这不仅关乎未来出行方式变革,更是优化城市交通流、提升物流效率的关键。
智慧住区与社区服务:推动住区公共设施智慧化改造,发展智慧物业,并重点完善以“一老一小”为核心的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此举将让智慧城市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百姓日常生活,提升居住幸福感与便利性。
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首次系统提出建立房屋安全数字档案和隐患消除机制,并推动建设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平台。这是对既有建筑安全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旨在为每一栋建筑建立“健康档案”。
数字家庭建设:从住宅信息基础设施入手,推动智能家居产品互联互通,并关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字家庭将从概念走向标准化、规模化落地,开启智慧生活新篇章。
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鼓励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深化BIM技术全过程应用,推广建筑机器人等智能装备。这是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建造方式,提升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将其定位为城市治理的数字底座,强调数据汇聚与“CIM+”多领域应用,甚至探索数字孪生场景。CIM平台将成为城市级的“操作系统”,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决策提供强大支撑。
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实现监测、分析、指挥、监督、评价一体化。这旨在打破各部门数据壁垒,形成城市治理的合力,实现从被动处置到主动发现的转变。
完善保障措施:在科技赋能、人才培养、投融资机制、数据安全与共享等方面提供了配套支持,确保各项任务能够顺利落地实施。特别是鼓励REITs和市场化信贷的支持,为项目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保障。
机遇、挑战与未来展望
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变:文件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升,从重建设轻管理转向建管并重、安全优先。“韧性”与“智慧” 将成为衡量城市竞争力的新标尺。
房地产行业的价值重塑:对于开发商而言,未来的竞争将不仅是地段和户型,更是社区的智慧化水平、建筑的绿色与安全性能、以及接入城市智慧服务的能力。“智慧住区”、“数字家庭”等要求将倒逼产品升级。对于物业服务企业,智慧物业的建设是提升服务效能、拓展增值服务空间的重要机遇。
产业链的新蓝海:《方案》为智能建造、物联网、大数据、BIM/CIM技术、智能家居、安防设备、智慧杆塔等一系列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相关企业应积极对标《方案》要求,进行技术研发和业务布局。
住建部“32条”的发布,是我国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它不仅仅是一份技术升级清单,更是一份关于未来城市安全、便捷与活力的宣言。随着各项举措的逐步落实,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的中国城市将更加“聪明”、更加“强壮”,能够从容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为居民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热门推荐
3居/4居 - 125~174㎡起价 [皇姑区]皇姑区黄河北大街与莲花山路交汇处(三台子地铁站B口北行200米)4008-606-313转170
相关评论
已输入
0/120字(至少10个字)